一、產業緣起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冶煉生產中,就已經發明了橐龠(tuóyuè),這是一種鼓風助火工具,是風匣/風箱的前身。《道德經》第五章云:“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其大意為:“所以說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癟,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成書于1280年的一本題為《演禽斗數三世相書》卷二中有拉桿活塞式風箱的最早的圖畫。這種風箱輕便省力而且功效高,很快得到普及和發展。元代后期,陳椿《熬波圖》中即繪有鑄鐵冶煉用回拉桿雙閥門風箱。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出現了更多的風箱繪圖。這時的風箱已經具備了活塞、氣閥等結構,是現代空氣壓縮機的雛形。
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冶煉場景出現的風箱
舊中國的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僅有煤炭、紡織、軍工等少數工業。空壓機產業幾乎為零,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十分低下,基本上只能從事簡單地仿制和修理,空壓機產品均只能從國外進口。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我國直隸唐山礦務局投入使用的德國GHH公司生產的礦用空壓機。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直隸唐山礦務局投入使用的德國GHH公司生產的礦用空壓機。
新中國成立后,面臨國家經濟建設的迫切需要。為了迅速開發我國煤炭和礦山資源,恢復燃料和鋼鐵工業的生產,國家急需大量的礦山開采設備,尤其是空氣壓縮機等風控工具,這促成了我國空壓機制造業的興起。1949年11月,東北人民政府機械局指示,將東北軍區軍工部移交的沈陽汽車總廠轉向生產空氣壓縮機和風動工具。1959年正式更名為沈陽氣體壓縮機廠,是共和國空壓機產業名副其實的“長子”。
曾經的沈陽氣體壓縮機廠
1953年,由第一機械工業部第四機器工業管理局接收原紡織部的614紡織機械廠生產壓縮機,后更名為重慶空氣壓縮機廠。195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指示蚌埠鐵工廠專業生產動力用空氣壓縮機。1956年,自貢空氣壓縮機廠和浙江衢州煤礦機械廠開始從事空氣壓縮機的專業生產。1958年,督辦京都市政公所修理廠改名為北京第一通用機械廠。1960年,將元大昌和良華機器廠合并成立上海第二氣體壓縮機廠,1967年更名為上海第二壓縮機廠。另外,太原機器廠改為太原氣體壓縮機廠,柳州制造廠改為柳州第二空壓機廠等單位也開始從事空氣壓縮機的制造。除了以上這些專業廠,在建國之初頭十年這段時期,還有天津機器廠(后改名天津動力機廠)、浙江鐵工廠(杭氧集團前身)、長春空氣壓縮機廠、太原氣體壓縮機廠、大連化工廠等單位都曾生產或試制過空氣壓縮機。
浙江鐵工廠營業執照及工廠大門
在1960年以后,又新建或轉產了一批空氣壓縮機專業廠,主要有:1960年,上海精業機器廠(1966年改名為上海壓縮機廠)擴建轉產為壓縮機專業制造廠。上海大隆機器廠是少數具有近代工業水平的民族工業優秀代表,由嚴裕棠創辦。原來主要生產紡織機械設備。建國后與泰利廠實現公私合營后,以生產石油機械配件為主,在1960年開始承接上海壓縮機廠的化肥生產用泵及循環壓縮機生產任務后,也成為壓縮機生產的兼業廠。

無錫通用機械廠(后改名無錫壓縮機廠)、南京壓縮機廠、柳州空氣壓縮機廠、贛南通用機械廠(江西氣體壓縮機廠)、許昌通用機械廠、北京第二通用機械廠(后改名北京重型機器廠)、上海華泰空壓機廠(1960年更名為上海第一壓縮機廠,后改為上海氣閥廠)、上海鑄明鐵工廠(曾改名上海第三壓縮機廠,于1979年將壓縮機產品并入上海壓縮機廠)、山東昌濰生建機械廠(后改為山東生建機械廠)、重慶華中機械廠(曾改名重慶東風機器廠,后又改名為重慶氣體壓縮機廠)、自貢市機械一廠、天津承順鐵工廠(曾改名天津空氣壓縮機廠,又與天津冷氣機廠合并)、常熟市機械總廠(后成為制冷壓縮機的專業生產廠)、鞍山市空氣壓縮機廠等。在我國通用機械的分類中,壓縮機和風機是兩個單獨的門類。但我國動力式的離心壓縮機和軸流壓縮機均由風機行業的企業生產。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壓縮機剛起步時技術薄弱,但是需求非常迫切,因此以相對簡單的容積式(主要是往復活塞式)為主要方向。而離心、軸流這類透平機械制造技術要求高,難度大,因此交由具有相似結構的通風機、鼓風機專業生產廠研究突破。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上海汽輪機廠首先仿制出了國產離心壓縮機。1960年,沈陽扇風機廠(現沈鼓集團)參照蘇聯資料也制造出了國產離心壓縮機,之后又先后設計制造了多款離心壓縮機,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
沈陽扇風機廠(現沈鼓集團)制造的首臺國產離心壓縮機
1971年,沈陽鼓風機廠支援建設的陜西鼓風機廠(現陜鼓集團)建成開始試生產,產品也包括離心壓縮機。在此期間,還有上海鼓風機廠、武漢鼓風機廠、重慶通用機器廠、上海壓縮機廠、上海第一冷凍機廠、杭州制氧機廠、開封空分設備廠、蘭州化工機械廠、錦西化工機械廠等都開始了離心壓縮機的研制。雖然壓縮機制造業初步建立,并逐步成為我國新興的產業,但大多數空壓機制造廠起步都很低,只能仿制國外產品來組織生產。產品無統一標準,五花八門、雜亂無章、質量低。雖然在此期間得到了蘇聯的大力幫助,引進了多個系列的產品圖樣與技術文件,也實現了批量生產,但仍然無法滿足國產空壓機技術發展的需求。形勢的發展迫切需要盡快地培養出一大批壓縮機專門人才。1955年,我國參照蘇聯的辦學經驗,在交通大學(上海)籌建成立了壓縮機專業,于1956年隨校遷至西安市,1960年正式更名為西安交通大學。從此,我國開始正規地培養自己的壓縮機專業人才。
西安交通大學60年代校門
1960年,一機部決定在武漢機械學院開設壓縮機專業(后武漢機械學院并入華中工學院),包括活塞與透平壓縮機專業。
曾經的華中工學院大門
在之后還在若干院校設立了化工機械專業,進一步加強了壓縮機專業人才的培養。至1965年,我國空氣壓縮機行業的科研隊伍基本形成。1956年,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一機器工業管理局在北京市成立了我國石油化工通用機械行業的第一個部屬研究所——通用機械研究所,1958年改名為化工機械研究所;同年6月,一機部第一機器工業管理局成立通用與輕工機械研究所;同年11月,兩所合并為通用機械研究所,1969年搬遷至合肥。該所設有流體機械等專業研究組,其中包括壓縮機專業。成為行業技術歸口單位和進行新產品研究的骨干力量。1960年,按一機部一、三局機沈陽市機械局的指示,由沈陽氣體壓縮機廠的設計科和研究室合并成立了沈陽氣體壓縮機研究室,為部管二類所。1965年,沈陽氣體壓縮機研究所編印的《壓縮機技術》雜志定為部級科技刊物。二、革故鼎新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來的戰略決策。隨著計劃經濟逐步淡出歷史舞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漸深入人心。我國壓縮機制造業和其它工業一樣,得到了蓬勃發展,逐漸成為世界壓縮機主要生產的基地。在調整中,國家逐漸擴大了企業的自主權,并開始推行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企業開始把經營工作放在重要地位,使企業逐漸從單純的生產型轉向生產經營型。1982年2月,在通用機械工業局的具體指導下,由沈陽氣體壓縮機廠、上海壓縮機廠、北京第一通用機械廠、四川壓縮機廠、無錫壓縮機廠組成籌備組,邀請壓縮機行業重點廠在北京市召開壓縮機聯合經銷工作會議。會議決定由全國壓縮機行業12個重點企業組成中國壓縮機聯合經銷部,制訂了章程、經營管理辦法、訂貨會共同守則。這是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改變經營方式、面向用戶的一次大膽嘗試。聯合經銷部的成立打破了部門與地區的界限,加強了企業之間的聯系,在空壓機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979年,我國正式參加了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壓縮機、風動工具和氣動機械技術委員會(ISO/TC-118)。壓縮機標準作為壓縮機產品設計、制造及檢驗的依據,得到越來越多單位的關注和重視,行業由此加速制定與修訂了一大批壓縮機相關標準。為了適應機械工業改革的深入,加強對外聯系,協調壓縮機生產制造和配件生產企業。1985年下半年開始籌備行業協會。1988年6月3日,國家機械委(原機械電子部)以“機械通[1988]046號”文件批準成立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壓縮機分會,并于1988年11月1-3日在廣西柳州市召開了成立大會。壓縮機專業技術委員會于1979年成立并開展工作,是機械部壓縮機專業技術、技術政策咨詢審議組織。壓縮機行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1989年9月第一屆委員會成立,是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成立的標準化專業技術機構。中國壓縮機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于1985年5月,依據機械部[1985]機通函字1015號文,在通用機械研究所成立。1978年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加快了壓縮機行業的引進技術工作步伐,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在國內開發新產品,提高企業的技術開發能力。1976年,沈陽鼓風機廠從意大利新比隆引進多個系列離心壓縮機設計制造技術;1979年,陜西鼓風機廠從瑞士蘇爾壽公司引進兩個系列軸流壓縮機設計制造技術;1983年,南京壓縮機廠引進德國紹爾父子機器制造公司船用空氣壓縮機技術;1983年11月,無錫壓縮機廠引進瑞典阿特拉斯多個系列產品生產技術,同時還引進了英國、日本的螺桿機先進加工設備。1995年引進了日本神戶制鋼所無油螺桿壓縮機技術;北京第一通用機械廠引進芝加哥風動工具公司的單螺桿壓縮機設計制造技術;沈陽氣體壓縮機廠引進瑞士阿瑞克往復無油潤滑壓縮機設計制造技術。1984年又引進了德國博爾其格大型往復氣體壓縮機專業技術;在技術引進的同時,壓縮機制造廠也引進了大批先進的加工設備,如上海壓縮機廠的螺桿轉子銑床、重慶壓縮機配件廠的閥片雙端面磨床、沈陽氣體壓縮機廠的閥簧卷簧機、上海氣閥廠的閥片薄膜真空包裝設備等。這一時期,我國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為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對國有企業開始探索性改革。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大大激發了民營投資辦企業的積極性。為吸引國外投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我國對外資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吸引了國際知名企業來華投資。壓縮機行業形成國企、民企、外企并存的新局面。三、闊步前行
2000年以后,我國經濟迎來高速發展期。尤其是政府加大了對基礎和能源設施及國民經濟各領域的建設投資,為裝備制造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加上國家為振興裝備制造業出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極大的促進了壓縮機制造企業的迅速發展,使壓縮機產業整體技術水平、裝備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在2000年以前,全行業利潤總額幾近負值,行業普遍性虧損。2000年以后壓縮機制造業的工業產值、銷售收入和利潤水平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特別是在“十一五”期間,壓縮機制造業的產值平均增長18.6%。2001-2015年,行業90家重點壓縮機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統計數據,反映了壓縮機行業高速增長的經濟走勢。
2001-2015年,行業90家重點壓縮機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統計數據
我國壓縮機制造業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從2005年開始,壓縮機制造業對外貿易開始出現順差,這說明我國壓縮機制造技術和產品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壓縮機行業出口前期以小、微型空壓機為主,搶占了歐美市場很大一部分市場。因此歐盟啟動了長達兩年的反傾銷調查,2008年對中國小型空壓機做出了反傾銷終審裁定。小、微型空壓機產品出口增速開始下滑。但是我國的CNG壓縮機也開始走出國門。尤其是2010年之后,工藝螺桿壓縮機、氣體壓縮機、天然氣壓縮機、一般動力用螺桿壓縮機等產品也開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部分壓縮機的民族品牌獲得了歐盟認證,走向國際市場。一些國內壓縮機企業通過資源整合、創新商業模式、品牌塑造和資本運作等方式,越來越多的產品出口到歐洲、美洲和東南亞地區,或走出國門到國外投資建廠開發項目。全國壓縮機產品消耗的能量約占全國年發電量的9%,壓縮機是機械部12類重點節能產品之一。在早期空壓機產業初步形成時期,解決的是“有無”的問題。到了70年代末,“節能”擺到了空壓機性能提升的中心位置。1981年國家經委下達了國家38項重點科技攻關任務,組織節能科研攻關,其中包括壓縮機五項。“無錫會議”,1982年11月,通用機械工業局委托通用機械研究所在無錫主持召開了壓縮機行業采用國際標準和節能產品技術座談會。討論修改了壓縮機行業節能產品更新換代發展規劃、采用國際標準規劃和頒發產品許可證的意見。“無錫會議”的召開,對壓縮機行業的節能工作產生了重大影響。21世紀后,國家為繼續推動空壓機節能產品的研究與開發,促進行業的轉型升級,工信部實施了“能效標志”強制性政策,也相繼實施了“節能機電設備(產品)推薦目錄”、“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推廣目錄”、節能產品“能效之星”等鼓勵政策。空壓機節能產品占產品總量的比例得到很大提高,從2003年3%提高到2018年的50%以上。“十五”“十一五”期間,我國能源工業的發展帶動了壓縮機行業的研發、設計、制造、檢驗、試驗及服務水平的提高。壓縮機行業的整體水平健康穩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產品升級換代的步伐在加快,不斷進軍高端市場,參與國家重大裝備項目的研制。例如500-1500kN活塞力的往復壓縮機、六列迷宮密封壓縮機、Φ816mm螺桿壓縮機等一批新研制的中、高端壓縮機產品得到廣泛應用。左圖:上海大隆研制出世界最大轉子Φ816mm螺桿工藝壓縮機(2010年);中圖:沈鼓往復機事業部(沈氣)研制出活塞力1500kN往復活塞壓縮機(2012年);右圖:錫壓研制出世界首臺特大型六列三級迷宮壓縮機(2015年)高壓大型往復活塞工藝氣體壓縮機是煉油和煤液化工程中的關鍵設備。之前長期被國外廠商壟斷,經過國產壓縮機企業的努力,我國的大型工藝往復式壓縮機、大型隔膜壓縮機、大型迷宮式壓縮機的設計制造能力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根據國家節能減排的發展戰略要求,大力發展清潔汽車產業。我國的CNG壓縮機經過不斷發展,部分品種的設計、制造質量和運行業績都已達到國外先進產品的水平。超高壓純氫氣壓縮機、高速撬裝壓縮機、工藝螺桿式壓縮機、特殊氣體壓縮機、大型螺桿生成氣壓縮機、螺桿式膨脹機能量回收機組等產品在國內外工程項目中成功應用。透平機械逐步開始向高端產品發展,生產離心壓縮機的企業主要有:沈鼓、陜鼓、上鼓、重慶通用、江蘇金通靈、中航黎明錦西化工、錦州新錦華、長沙賽爾、安徽科達埃爾、湖北雙劍等;生產軸流壓縮機的企業主要有:沈鼓、陜鼓。四、跨越發展
裝備制造業是工業的核心部分,承擔著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工作母機、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重任,可以說它是工業的心臟和國民經濟的生命線,是支撐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基石。壓縮機制造業在我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化肥工業需求的拉動下獲得了最早的發展機遇。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各行業對壓縮機的需求直線上升,壓縮機制造業獲得了更大的發展機遇。進入新世紀以后,壓縮機制造獲得新一輪的轉型、升級機遇,我國壓縮機產業進一步進步和壯大。經過70多年的發揮發展,我國壓縮機制造業已經形成了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制造體系,產業規模躍居世界前列。以沈陽鼓風機集團、陜西鼓風機集團為代表的透平壓縮機骨干企業所生產的離心壓縮機和軸流壓縮機,設計和制造水準達到了當代國際先進水平,許多產品打破了國外壟斷,實現了重大裝備國產化,是讓中國制造更有份量的“國之砝碼”。“沈鼓”-沈陽鼓風機集團是我國重大技術裝備行業的支柱型、戰略型領軍企業。也是我國風機、壓縮機行業的龍頭企業。(1)“西氣東輸”是我國僅次于長江三峽的又一重大項目,于2000年2月國務院第一次會議批準啟動。是我國調整能源和產業結構、帶動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經濟共同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西氣東輸”是全世界最長的天然氣輸送管道,目前一、二線工程已鋪設天然氣輸送管線15000多公里。天然氣管道輸送每隔200公里就需要一個加壓站,加壓站核心裝備就是長輸管線壓縮機,加上備用機,整個“西氣東輸”這種壓縮機的需求量達數百套。在沈鼓取得國產化突破之前,這種壓縮機只能從國外的GE、MAN公司進口,對價格毫無議價能力。央視紀錄片《大國重器》為沈鼓取得的突破專門進行了介紹報道,謂之“國之砝碼”。

(2)沈鼓“百萬噸級乙烯壓縮機”又是我國石化關鍵裝備的重大突破。很多人都知道我國是紡織大國,但不知道的是,很多年里我們都無法用自己制造的機器生產合成纖維。合成纖維來自原油到乙烯的轉變,在合成纖維技術中的關鍵設備“乙烯三機”(乙烯壓縮機、裂解氣壓縮機和丙烯壓縮機),尤其是乙烯壓縮機一直是中國裝備制造領域的短板,甚至在2006年之前,我國都無法制造自己的乙烯壓縮機。沈鼓2006年設計成功我國第一臺乙烯壓縮機,這成為我國乙烯裝備制造的一個轉折點。2011年沈鼓研制成功百萬噸級乙烯壓縮機,徹底改變了依賴外國設備的局面。
120萬噸乙烯裝置用離心壓縮機組
(3)我國是富煤少油的國家,煤化工對我國石油化工是極為重要的補充。空分空氣壓縮機是煤化工的核心設備,我國在建和待核準的煤化工項目,需要10萬m3/h等級空分裝置用空氣壓縮機組近百套。在此之前,此項核心技術被西門子、曼透平等國際工業巨頭所把持。2015年沈鼓集團自主研發的我國首套10萬m3/h等級空分裝置用壓縮機組在“國家能源大型透平壓縮機組研發(實驗)中心”完成各項測試,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標志著沈鼓成為世界第三家能夠生產該設備的企業。隨后,該機組被應用在神華寧煤集團400萬t/年煤間接液化制油項目中。此規格機組的國產化應用,將有力推動我國煤炭深加工產業發展,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陜鼓”——陜西鼓風機集團是我國以設計制造透平機械為核心的大型成套裝備集團企業。(1)陜鼓服務轉型之路。2005年始,陜鼓從單一產品制造商向系統解決方案和系統服務商的轉型實踐,開啟了服務型制造的轉型之路,推動企業實現‘源于制造 超越制造’, 形成了能量轉換設備制造、工業服務和基礎設施運營三大業務板塊。推動企業從百億級的風機市場跨越到萬億級的分布式能源領域市場。成功轉型為能量轉換的系統服務商和總包商,西門子、GE、愛默生等知名跨國公司亦加盟其中。目前,陜鼓已擁有歐洲研發公司(德國)、歐洲服務中心(捷克)、印度服務中心、印尼工程代表處、香港公司、盧森堡公司等12家海外公司和服務機構,18個運營團隊,西門子、GE、愛默生等知名跨國公司加盟其中。從“生產型制造”到“服務型制造”的轉型,陜鼓走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之路。陜鼓作為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國家方陣代表入選央視紀錄片《大國重器-智慧轉型》。

(2)我國硝酸工業生產始于1935年,但硝酸四合一機組成套技術一直以來完全依靠進口,投資成本高,多年來已成為嚴重制約我國硝酸生產的瓶頸。為了擺脫我國硝酸四合一機組成套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陜鼓緊盯國際競爭對手,在硝酸四合一機組國產化的道路上砥礪前行,持續提升技術水平。目前由陜鼓集團自主研發設計制造的“雙加壓法硝酸四合一機組”已形成系列化,最大45-60萬噸/年大型硝酸機組以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國內外應用業績達一百多套。先后獲得國家能源科技技術進步獎三等獎、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20年,重慶華峰化工年產36萬噸硝酸生產裝置建成并成功投運。該硝酸生產裝置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硝酸生產裝置。

一般動力用空壓機早期主要是往復活塞式。上世紀60年代以后,國外雙螺桿式空壓機技術逐漸成熟并得到廣泛的應用,基本替代了一般動力用往復式活塞空壓機。這種新型的壓縮機引起了國內很多科研機構和空壓機廠家的注意和重視,也做了很多理論研究和試制工作。但由于國內加工設備的原因,始終無法達到理想的性能。在80年代末開始,一大批國外螺桿空壓機跨國企業紛紛到中國開展業務,設立貿易公司或中外合資企業。這些外資公司選擇合資的對象,基本上都是有一定螺桿空壓機設計生產能力的行業頭部企業,如上海大隆、無錫壓縮機、柳州富達等。這造成了整個90年代和21世紀初的十幾年,我國國產螺桿空壓機核心技術的壓縮機主機幾乎是空白。2000年前后大量民營資本開始進入螺桿空壓機行業,早期基本上都只是從國外進口主機,進行整機組裝,且大多集中在中低端產品上。即便如此,民營企業特有的敏銳市場嗅覺加上頑強生命力,使我國的螺桿空壓機市場保留了一些國產螺桿機重要的生存土壤。2006年以后,隨著國內企業漢鐘、鮑斯等螺桿主機制造企業開始形成批量生產,螺桿主機終于有了“中國芯”。國產化后的螺桿空壓機迎來“黃金期”,之后的10年年產量平均增長47.1%。在國產企業逐步掌握螺桿空壓機主機設計制造技術后,迸發了強大的動員和創新能力。我國螺桿主機核心技術水平和加工制造能力得到顯著提高,與國外先進技術的差距逐漸追平,某些領域的創新已經超過了國內的某些外資產品。涌現了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部分競爭力不強的外資品牌開始退出我國市場。同時在主機國產化的推動下,國內螺桿空壓機的市場價格逐年降低,市場容量和市場份額逐年提高。據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統計,到2015年國產螺桿空壓機占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生產各類螺桿空壓機30多萬臺。國內具備雙螺桿主機制造能力的主要有:上海漢鐘精機股份有限公司、寧波鮑斯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蘇州通潤驅動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久益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開山壓縮機股份有限公司、廈門東亞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鑫磊壓縮機股份有限公司、中車北京南口機械有限公司、寧波欣達螺桿壓縮機有限公司等。“既要青山綠水,又要綠水青山”,綠色發展已成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動力,成為推動我國走向富強的有力支撐。節能和提高能效正在發揮“第一能源”作用。節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顯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3.3%,節能約11.7億噸標準煤,相當于少排放二氧化碳約25億噸。

鍋爐、電機、照明等通用設備是直接的耗能裝置,能耗量大,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全國用電量的70%通過電動機、變壓器、風機、壓縮機、水泵等21類重點用能設備消耗。我國高度重視高效節能技術和節能設備的推廣應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通過編制國家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出臺節能技術和設備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政策,開展節能產品政府采購等一系列措施,構建了節能技術和節能設備推廣的政策體系。

我國能效國家標準的不斷完善和提高對提高能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 國家已經制定并發布實施了72項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標準,涵蓋電機、風機、水泵、壓縮機等工業設備和空調、冰箱、照明等家用設備。2005年起施行能效標識制度,目前已發布14批能效標識目錄,涵蓋了37類用能產品;2009年起組織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通過節能產品補貼政策,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對節能產品消費的促進作用,不斷擴大節能產品的市場份額,帶動企業加快技術改造與產業升級;2014年起實施能效“領跑者”制度,定期發布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終端用能產品目錄,通過樹立標桿、政策激勵、提高標準,形成推動終端用能產品、高耗能行業、公共機構能效水平不斷提升的長效機制。依據設備能效標準,加強對重點用能企業和重點用能設備的節能監管工作,對電機、變壓器、水泵、風機、空壓機等重點用能產品設備實施專項監察,推動用能設備節能技術改造,推廣先進成熟的節能技術,推進重點行業、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水平提升。自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能效標準和標識在推動節能技術進步、指導消費者購買高效節能的產品、促進節能減排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美國是最早提出能效標識制度的國家,于1975年在《能源政策與節約法案》中規定了強制性能效標識制度。隨后世界主要經濟體開始效仿:加拿大(1978年)、澳大利亞(1985年)、日本(1989年)、歐盟(1992年)。而我國在2005年也開始了能效標識制度。除了日本外(日本能效標簽的責任主體是零售商),其他5個經濟體的能效標識都是比較型標簽,且都是強制實施模式(責任主體是制造商、進口商)。即設定一個優等的能效值為節能能效值,并且還規定了最低能效值,達不到最低能效值的不允許上市銷售。能效標準隨技術發展不斷提高,這一制度可激勵制造商不斷改進最新產品的能效值。我國從能效標識實施之初就建立運行并向公眾開放了能效標識網站和信息數據庫,現已累積124萬多個型號產品數據。是世界上最齊全完備、數據量最龐大的用能產品數據系統。能為掌握世界用能產品能效現狀,支撐節能政策設計實施提供權威支撐。近年來我國互聯網信息技術在產業應用及跨界融合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我國在世界上率先為能效標識引入了二維信息碼。2016年發布實施了新版《能源效率標識管理辦法》,明確將“能效信息碼”作為能效標識的基本內容之一。“能效信息碼”將更完整準確的產品性能、符合性信息以及服務資源等傳遞給消費者,便于消費者快速識別能效等級更好的產品。容積式空氣壓縮機能效推廣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空壓機能效標識依據的是國家強制性標準GB19153《容積式空氣壓縮機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2003年中國發布了《容積式空氣壓縮機能效限定值和能效等級》國家標準GB19153-2003,2009年升級了第二版GB19153-2009版,現行版本為2019年發布的GB19153-2019版,該版本在2020年7月1日實施。新標準體現了最新的空氣壓縮機的能源效率概念,也體現了能效的發展方向。除此之外,由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發布,經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壓縮機分會和氣體凈化設備分會牽頭組織制訂,合肥通用機電產品檢測院和行業知名壓縮機企業共同起草的團體標準T/CGMA 033001-2018《壓縮空氣站能效分級指南》,自2019年1月1日起已正式實施。這是國內第一個,也是全球第一個關于壓縮空氣系統能效的行業團體標準,對整個中國壓縮機行業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T/CGMA 033001-2018《壓縮空氣站能效分級指南》五、走向輝煌
我國空壓機制造業從“十一五”開始加速發展,“十二五”期間是發展最快的時期,“十三五”進入降速提質發展新常態,大量創新、新技術成為行業品質提升的標志。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統計,全國共有壓縮機生產企業525家,銷售收入1811億元。按照所有制劃分,國企的數量約3%,股份制企業占50以上,民營、合資與獨資企業占45%以上。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我國空壓機行業已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空壓機產品品種齊全,設備、工藝、技術日益先進,空壓機行業及相關配套行業逐漸形成了較為明顯的產業聚集。就一般用空氣壓縮機來說,華東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空壓機生產基地,企業數量和產量都超過了行業總量的一半(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其次是華南地區(主要集中在廣東)。除此之外,華北地區的北京、天津、河北、華中地區的江西、東北地區的遼寧、西南地區的四川、重慶均有一定規模的空壓機產業集群。空壓機產業的未來仍舊將面臨新的歷史環境和新的挑戰,只有將堅持自主創新和深化轉型升級,才能使壓縮機制造業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隨著工業4.0的興起,以及“工業化、信息化”兩化融合的不斷推進,空氣壓縮機制造企業在工業互聯網大潮的推動下,正在技術和商業上試探性的研究開發和創新嘗試。以往限于技術水平以及應用需求,空壓機的壓力、排氣量、空氣品質和安防等級等,都只有粗略的分布。但隨著行業不斷成熟,以及應用工況更加嚴苛、復雜化,空壓機的研發生產以及選型更加細分,專業化更強。一方面隨著我國在天然氣、煤化工等新領域開發的不斷深入,對大型化壓縮機設備的需求持續增加,國產化是重中之重。另一方面,隨著氣動工具產品的不斷衍生,壓縮空氣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對于小型壓縮機設備的需求將呈現持續穩定增長之勢。這不僅是與國家的節能環保要求和對能效的鼓勵與扶持政策有關,也是市場競爭中企業的自我驅動。可以預見,高效、節能、環保將會是壓縮機行業未來永久的發展方向。隨著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發展,空壓機人機交互以及自動運行控制將更為完善。另一方面空壓機的控制,將從單臺設備的控制發展為對整個壓縮空氣系統的控制,以及根據用戶需求的控制策略。基于物聯網技術,一方面空壓機組遠程監控,讓空壓機的運行操控與售后更加便捷。另一方面,大量設備運行使用數據為制造企業提供研發創新方向。關鍵零部件是壓縮機產品發展的基礎、支撐和瓶頸。當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行業高技術的研究主要聚集在螺桿、電機、傳動和控制技術等關鍵零部件上。只有掌握了關鍵零部件的應用與組合,企業才會擁有核心競爭力。長期以來,很大部分的空壓機制造企業依舊以低素質、非專業勞動力為主,停留在人工組裝、簡單加工等勞動密集型階段。一方面,工人專業程度對產品品質有直接影響,機器人可避免這種影響;另一方面,機器人代替人工是解決勞動密集型產業與人力資本矛盾的重要途徑。模塊化設計目前在空壓機電機、變頻器和控制器等單元上應用較多。對空壓機整機進行模塊化設計,不僅能提高產品應用范圍,而且能夠滿足柔性制造、快速響應市場需求。